Wednesday, June 13, 2012

【表演藝術評論台】評【奠酒人】 by 謝東寧


回歸演員的能量場《奠酒人》

刊登日期: 2012 年 06 月 11 日
演出:同黨劇團
時間:2012/06/09 19:30
地點: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
文 謝東寧
劇場的功能不應該只有消費娛樂,除了藝術上的表現,劇場更應該擔負教育傳播的責任,於是經典劇目的經常性搬演,便成了劇場的基礎工程。不過很可惜,國內對於經典劇目,往往只限於學院內的文學系、劇場系習作演練,出了學院之門的劇場,整個政策導向讓劇團只能顧票房,於是賣相不佳、製作困難的經典劇目,自然不會(也不能)成為選項,就算難得有人要搬演,也非要搞成驚聳刺激的電視八點檔,遠離原來文本的脈絡,讓經典大師成為「我們沒忘記他們」的心理安慰劑。
在這樣的劇場風氣之下,陽春經營的同黨劇團,竟然逆向操作,推出西洋戲劇之父,埃斯庫羅斯的經典希臘悲劇《奠酒人》,並且重返西元前五世紀的古老劇場形式,用面具和歌隊作為文本的忠實呈現,此舉著實令人佩服與好奇。
進入牯嶺街小劇場,整個劇場被霧狀透明的塑膠膜,包裹成一個神秘深邃的洞窟(後來才明白,這是母親子宮的象徵),舞台前緣有一塚沙堆,剛開始演員們安靜地圍繞跪坐在沙堆之前,彷彿是某種(劇場演出)儀式的開始,然後他們戴上半罩式的白色面具,開始進入劇情。
演員服裝偏向古代日本風格,加上部份演員們受過鈴木忠志的身體訓練,其肢體的風格化的精鍊使用,及戲劇進行的緩慢節奏,成為一個相當特殊的表演方式,這種方式將演員的面部表情抹去,只用集中的身體、語言之能量傳遞,來表現劇中人物複雜的心理狀態,並講述這個充滿張力的血腥故事。而這種表演元素的減法,也讓演員能專心處理,文本非日常語言的詩意臺詞,展現了希臘悲劇的另一個精彩之處,關於戲劇文學直述、假借、轉喻…等等美妙的寫作技法。
《奠酒人》是埃斯庫羅斯「奧瑞斯提亞三部曲」的第二部,故事大義是奧瑞斯提亞(陳柏廷飾)假傳客死異鄉消息,但偷偷在父親奠酒的忌日前往墳上弔念,他巧遇離散多年的姐姐厄勒克斯特拉(王榆丹飾),並回憶起母親聯手姘夫,殺害父親的血海深仇,於是他變裝潛入皇宮,先殺死了叔叔,然後在親情與復仇的天人交戰中,親手殺了母親(也是王榆丹飾)。
演員的表現相當精彩,五位演員同時要搬演不同角色,尤其三位歌隊演員(陳祈伶、詹慧玲、方岫嵐),幾乎不下場地在舞台上同時擔任講述故事、烘托氛圍、角色扮演等等複合性的功能,尤其最困難的轉換銜接部份,導演卻處理得自然流暢、毫無唐突之處,相當精采。而兩位主要演員陳柏廷、王榆丹,沈穩內斂但不失激情的表現,讓觀眾能夠進入角色複雜的內在情緒,體認這種古希臘戲劇血腥原始的人性衝突,這種種演員的相互支援,加上音樂設計(蔣韜)融合人聲、擊樂與電子音樂的火力支援,讓整體故事情節的推展,始終維持飽滿的劇場能量,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臺灣當代詮釋版本。
這是一個回歸演員表演、回歸戲劇源頭,紮紮實實的誠懇之作,更證明了經典作品自然有其魅力。而看著邱安忱個人單打獨鬥,辛苦經營同黨劇團這麼多年,依舊對於劇場保有質樸之心,這份熱情也著實令人動容。

No comments: